体育评价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体育美育 > 体育评价

临沂第三十九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2-06-07 14:21:00

临沂第三十九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强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教育部《课程方案》、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和《临沂第三十九中学课程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积极吸收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及高考改革的成果,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基础性、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与现代教育制度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体系,以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目标任务

学校围绕校本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特色课程优势。开出具有较高质量的特色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品牌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课程体系优势。建立符合课程方案要求、具有时代特点的课程体系。所有学习领域不存在“短板”,各课程要素比较齐全。

(三)课程管理优势。基本形成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课程管理体系,在选课、走班、教学方式、学分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比较成熟的机制。

(四)课程资源优势。极大丰富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一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逐步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在利用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方面形成优势。

(五)学生发展优势。与高校招生和培养相对接,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艺术、体育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一般不低于20%。

(六)课程开发优势。加强课程研究,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更新能力。

三、主要内容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卓越计划”,开设“学科指导课程”

1.针对学生特长、兴趣学科,开设拓展性、探究性课程,促进学生“优者更优”。该类课程主要针对数学、科学、文学等学习领域,以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名师讲座为主要学习方式,突出探究性、实践性,发展学生爱好特长。

2.针对学生“短板”学科,开设基础性、补偿性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该类课程主要针对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使学生能够有效克服“偏科”现象,或使“偏科”学科达到基本要求。

(二)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指导

普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克服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原则上,心理健康课程在高一年级全面开设,每周1课时。同时应结合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积极开设特色德育课程

结合政治课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时事教育课程。继续开设好感恩教育课程,改变教学方式,丰富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校优质校本课程。

(四)着力打造优质艺术类课程

1.整合音乐类教学资源,按照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按照培养高端音乐人才和普遍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两个方向,开设乐理、声乐、钢琴、舞蹈、民乐等特色课程,以及音乐鉴赏课程。该类课程除课堂教学外,通过大量的表演活动来实现。原则上每月应举办一次学生音乐演出活动,营造浓厚的音乐教育文化氛围。

2.按照专业化要求,立足培养高端美术人才,开设美术和艺术设计类课程。建设3个左右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基地,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培养名师,打造美术教育品牌。

3.拓展艺术教育领域,与高等学校合作,逐步创造条件,有选择地开设表演艺术、服装(设计、表演)、戏曲等课程,普及相关知识,培养专门人才。

(五)全面规范、提升体育类特色课程

上好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成立体育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田径、击剑课程,培养专门人才。

开好综合实践课程

根据课程标准,重点做好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健康教育等相关的教育活动。

四、方法措施

(一)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课程保障机制

1.探讨“项目制”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建设总体上按照先申报、后实施的思路进行。凡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预先编制课程方案,填写《校本课程(项目)申请表》,经学校研究审批后,方可实施。

2.加强课程评价。实施课程方案的编制、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全程跟踪管理与评价。达不到要求的停止课程开设资格。每年学校对所有课程进行一次质量评估,评选课程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以课程建设带动学科建设,不断强化优质课程、提升薄弱课程的措施。

3.严格执行岗位有关规定,严格工作量管理,鼓励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科学核定校本课程工作量,对开设优质校本课程的教师给予奖励。凡任期内达不到规定工作量的,下一任期按上级规定降低职级聘任或解聘。

(二)立足全面发展,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系统规划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方案,正确处理校本课程建设与国家课程关系,明确校本课程建设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课程开设不得影响国家课程的实施。安排专门的教学时间进行“特色课”、“专业课”,完善走班制,提高教学质量。

按照“成熟一个开设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育人需要、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循序渐进地开设特色课程。重点整合、提升已有校本课程,新开设10门左右特色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供参考):

1)心理健康教育;(2)劳动教育;(3)感恩教育;(4)安全教育;(5)健康教育;(6)环保教育;(7)红色研学;(8)学习方法指导;(9)学科指导课程;(10)篮球;(11)排球;(12)乒乓球;(13)田径;(14)素描;(15)水彩;(16)工艺美术;(17)速写;(18)乐理;(19)声乐;(20)民乐(乐器);(21)舞蹈;(22)书法;(23)《文学鉴赏与写作》;(24)《科技发明与制作》。

(三)积极与高校对接,丰富学校办学资源

积极与高校合作建立学科基地,用好高校招生政策,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积极引进高校师资资源,选择部分课程由高校教师承担,或与本校教师合作开设,提高教学质量。

(四)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校本课程首先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发展水平,拓展学生发展路径,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出路,要力戒形式主义。要在教学方式上突出“特色”,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的组织方式上推行“导师制”和小组学习,鼓励“一对一”的教学辅导、小组协作,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并将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推广到其他课程领域,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将逐年加大对校本课程的投入,完善特色课程投入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逐步规划和设计学科专业教室,建立名师工作室,促进学科基地建设。改革课程表,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支撑。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学校建设,提高学生选课、课程管理的效率。

(六)落实目标责任,确保校本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校本课程建设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教学管理部门要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指导和管理。各年级要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有效落实时间、场所、师资和课程内容。每年级原则上要提供10门左右的校本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在新学年开学前落实到位。各学科要主动完成规划内的课程安排,做好课程计划的编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过程的管理工作。学校按学年对各单位、年级、学科工作进行评价,对课程的数量、质量、效益进行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使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